铭记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铭记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待;“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展示了上元夜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乐民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描绘了这个特定日子里的凄迷哀伤;“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将楚地过端午的风俗表露无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他乡遇佳节的情怀被王维一触即发……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就像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就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甚。在中秋节当天,和家人们一起吃着香甜的月饼,喝着桂花酒,欣赏着皎皎明月,这会是多么温馨和睦的一个夜晚。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传统节日已经被新生代忽略了。大家似乎对西方的节日过分偏爱: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烟火;情人节浪漫的气息,吞没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的哀伤。现在,还有谁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节?又有谁留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的乞巧节?正当“洋节”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提高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悄然退回幕后,这种局面,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前些年韩国人要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我们骂他们不要脸,骂能掩饰得了我们的尴尬、难堪吗?感叹是没有意义的,国家已经将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这对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青少年只有从自身做起,共同来传承传统文化才是实在的。因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还是一种尊严。我们不能看着传统文化一点点消亡。

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父母亲和祖辈们;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我们过着洋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和亲人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传统节日,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这样我们才能在长大之后,以社会主人翁的身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请献出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坚持,让我们用赤诚的心去继承民族的精神,为民族的精神注入新的芬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