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你面前,我太卑微、太渺小、太柔弱。

打开了你,我更卑微、更渺小、更柔弱。

但我卑微得暗自欣喜,渺小得精致万千,柔弱得充满弹性。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这,就是读书带给我蓬勃成长的力量。

我是一个乘山间野风、饮溪涧醴泉长大的孩子。读大自然这本春温秋肃的书,成了童年最寻常的游历。

小时候,我家破旧的土墙上,始终有一副对联低调地张扬——“书香门弟  耕读传家。祖辈都是读书人,但到了父亲这一代,因历史的原因,双脚扎根在了厚重的土地上,但始终有一双眼睛,停留在文字的光芒中。

读书让父亲有了一种更开阔的眼光,也引领我向往更远的远方。

成为了一名老师,所以才需要读书吗?

是,但又不是。

作为一名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一个个独特的具体的生命个体时,我们如何去滋养他们向上生长的生命和追求?答案唯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扩大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扩张我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但我想改一改这句话,教师应有一桶水,但要让学生成为一条河。是,教师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容量,还应该有引领的气度,培养学生挖渠开源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而这样的超拔气度和深远眼光,唯有通过读书、实践的积累这样双重的轮回揉捏,才能迸发出旷达的教育智慧,进而完成教与学的质的裂变。

同时,作为渺小如蜉蝣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书的润泽与点化。在这样一个有着多维坐标系的今天,我断然不相信生而带来的宿慧就可以让灵魂皈依宁静与淡然,而我们多么需要,多么需要与书本来一场属于我们的恋爱。

当然,书,从广义上来说,远非是纸质的文字,一段经历,一次谈话,抑或是一次冰冷彻骨的心灵流放,更是书本最无言的铿锵。

广袤的世界就是一本默默无言的书,你每天都在读它。

书,就在你对世界、人生、生命的感悟中存在。

经常有人问我,你平时看些什么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读书的方式和方向,但是,我想无论怎么样读书,读什么书,尤其是作为一名老师,都要时刻保持与社会的互动、关注学科的发展和取得与自己内心世界的认同。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更多的会看一些教育教学和专业相关的书,但在生活的闲暇,我更享受读一些裹挟着生命智慧的书。

每天中午,是我铁打的看报时间。吃完饭,斜依在床上,拿起陪伴我十几年的杭州《都市快报》,扫尽世界风云、人世轮常。这种与社会的互动让喜欢宅家的我却依旧贴近社会的脉搏。

而那一本本枕边书,无需说出他们的名字,我一伸手,他们像熟悉的朋友,用文字在夜的寂静中一次次与我的心灵摩挲、微笑。

人生何时没有困顿、压力和焦虑?但书本至少可以让我有更宽阔的人生觉悟,说服自己,把自己的心灵安顿妥贴。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很浅薄,很无知;而越浅薄,越无知,就越有对阅读的渴望。

雁荡书院,好气派的名字。博学堂、慎学堂、明学堂、三藏书屋、三友书屋,一个个书香味的名字,厚重而理性。

暑期特级教师读书会,就在这新落成的雁荡书院打开新的一页。有了书的浸淫,雁荡的山山水水更具人文意味。而每位爱书的老师,在青山绿水中变得更加浪漫和从容。

唯有书,才能包容大自然千年的容量;幸有大自然,才能拉长书本沉淀的岁月长度。

而教师,通过读书,通过文化的传承,带领学生走向自由的境界。

前几日在周国平先生的微博里看到一段文字,秀才遇见秀才,可以说理。兵遇见兵,不妨比武。秀才遇见兵的尴尬在于,兵决不跟秀才说理,秀才却不得不跟兵比武。

读完后,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把这段文字进行了这样的心理变换:秀才遇见秀才,可以说理。兵遇见兵,不妨比武。秀才遇见兵的绝妙在于,秀才可以把自己变成兵,而兵却因为变不成秀才而尴尬。至于是说理还是比武——谁说了算呢?

别把自己不当成秀才,也别把自己只当成秀才,这个世界,不是仅仅因你的存在。

只有真正在内心里感到卑微与渺小,才会得到人世最平静的快乐。

想起了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里的一句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读书人的率真与直白真的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患难和忧思吗?

不,如果我们真的会读书,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开明,越来越能承受入世的痛苦折磨,懂得享受独特的人生幸福。

幸福,更多的时候,与你沉默相向,但你却能感觉到。

这已是一个高度物化的社会,但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隅精神的出口,而阅读是安置自己浮躁心灵的最好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是享受人生,如果你得意;或是忍受人生,如果你失意。

读书带给我们的华丽,健硕了我们的生命,强大了我们的心灵。

让读书成为每位老师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