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处于比较中,关键是看我们比什么,怎么比?那么该怎样对待同学之间的攀比呢?
一位爸爸给“知心姐姐”打电话,诉说他的烦恼:
他天天开车去学校门口接儿子,以前放学铃声一响,儿子很快就和伙伴出来了。而现在,他经常干着急,人都差不多走完了,儿子才不紧不慢地出来。问儿子,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把`拓拓`车开到校门口了,那边有巷子,你就停在那儿,我保证一放学就过来。我们班有个同学平时不怎么样,这段时间找到感觉了,打`嘴仗`谁都打不过他,没办法,他爸开的是宝马,车牌又带四个8,你这小奥拓,让我在同学面前一点面子也没有,我觉得挺丢脸的。”这位爸爸说,他很为儿子滋长的攀比心理担忧。
这种盲目的攀比风现在在中小学生中很盛行。盲目攀比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专心于生活上的攀比必然导致学业上的荒废。我们应在积极的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鼓励自己敢于同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地去攀比,从而少走弯路。
家境贫寒的卢素玉考上重点高中时父亲已经60多,母亲体弱多病,下岗的父亲在街边摆了个修鞋摊。素玉从不把同学带到家中,因为父亲很显老,以至于有的同学误以为父亲是她爷爷。高二那年,素玉被选为区优秀学生代表,到市里参加表彰大会。散会后素玉和同学走在路上,恰巧经过父亲的鞋摊,素玉忽然发现父亲头上有许多白发,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父亲抬起头,吃惊地望着她,随后朝她摆了摆手。“这是你爸?”一个同学惊讶地问道。素玉点点头:“是的。”那天晚上父亲回家时,心情特别好,还破天荒地买了酒。后来母亲告诉她,父亲那天很自豪、很高兴,因为她的女儿当着一大群市里最优秀的学生的面叫了他一声爸。父亲终究是父亲,孩子终究是孩子,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永远是生命中最温暖的成分。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人品比物品重要,身内比身外重要,亲情比金钱重要,创造比享乐重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衣食不愁的基础上,中学生的消费要投向发展的层面。例如,我们可以订购有益的书刊,学习电脑,参加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有害的消费要时刻保持警警惕。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应符合社会的文明风貌,对己对人健康有益。
同学们, 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刹住校园内的攀比之风,让攀比之风远离校园。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勤俭节约,力争上游之风成为校园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