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奉献

岁月就像一条河,如果说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那么中间飞快流淌的,就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它是生长的,它就有可能凋零;如果它是存在的,它就有可能消失。咋一看来,世间好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

果然如此吗?从我们呱呱落地到生命结束,我们的身上都倾注爱,在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亲人的爱,父母的呵护,师长的扶助,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注……爱的氛围将我们包裹,同时我们也传递着爱。生命有爱,才能获得永恒;生命有奉献,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不是吗?小草把绿色献给春天,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清泉,把它的甘醇流入干渴者的心田,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红日,把它的温暖传递到严寒的隆冬,使它的生命变得精彩。                    雷锋传人郭明义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他从不要求回报,无私无怨的奉献着。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胡忠谢晓君夫妇在去支教前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于是他到了那里。在学校里,胡忠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还在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她说“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她说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感动中国组委员会授予他们的颁奖词这样说;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 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很多的人都在默默地奉献,为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献出自己的一分光、一份热。

马明西比利亚克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想的自己,那么他一生中,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的多。

奉献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格和精神,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我们生命中需要奉献。奉献是神圣的,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奉献,需要我们奉献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同时我们自身也需要奉献,在奉献中完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获得真诚和坦荡。

选择阳光,高山会拥有绿色;选择奉献,我们会拥有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主持人:焦洁

演讲人:朱珍

指导老师:刘凌云

升旗手:赵超、王成龙、涂超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