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者,本也。”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的“普遍道德困境”却令人忧虑。近年来,政府官员和国企老总腐败频繁曝光,三聚氰胺奶粉、毒馒头、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公共场所行为不文明,甚至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道德现象引发了人们的道德焦虑和思想困惑。在此背景下,树立稳固的道德标杆,重建道德秩序,唤醒人们内在的向善之心,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就成为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非常实用有效的修身明德路径和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我们说“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识、思想;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落实。人的力量,来自于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要知道,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实践,是把思想知识应用于行动中,将问题与实际联系起来。试想,一个把为孝之道演绎得惟妙惟肖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把孝行体现到日常生活细节的人,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孝子;一个在公众场合上塑造清正廉洁形象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依然我行我素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这样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官员;一个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塑造得尽善尽美的企业,照样在产品里添加三聚氰胺、丹顶红…,这样的企业,不是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的企业,必然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知知识而不付诸实践,一切只是空谈;只有鲁莽的行动也结不出成功的果实。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没有一个人想成为第二个损兵折将的马谡、纸上谈兵的赵括。
“知行合一”,要求我们将所学的知识思想应用于实际当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收获知识与思想的硕果,把自己之所学和想法创意应用到实践中去。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为祖国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知行合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有方向,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我们的实践有知识的指导,有思想的来源,才能够得到成功;有知识的充实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的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有意义,实现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像俞敏洪、马云一样脚踏实地地攀上人生的高峰。
“知行合一”,要求我们真正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我们锻炼成真正的优秀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也必须做到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社会实践真正地统一起来。像我们优秀的学长李娜、张萌萌、李行亮、刘洁一样,在蓝天下,勇敢地放飞自己的梦想,为母校争光添彩。
同学们,人生犹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而理想就似那导航的灯。要坚信:只要朝着理想走,便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学以致用,不断进取,努力实践,知行合一,成长为一名知识丰富、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最后,我想用王石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把“知行合一”落实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步,落实到点点滴滴当中,人生路上定会有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