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事求是的谋事创业精神指导当前的课堂改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要求,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我通过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 联系当前中小学课堂改革的现实状况,深刻认识到,应该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态度,来理性看待和正确指导当前的课堂改革实践。

一、教育界的行政领导(局长、校长等)应端正政绩观,要有责任担当。

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骨干,在其位就应该谋其政、尽其责,要以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精神指导实践。“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三老精神”。对教育行政领导来说,实事求是地“谋事”、“创业” 只是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意识,要有“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国梦”的政绩追求。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尤其是教改方面,谋事不实的问题在少数教育领导干部身上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假教改创新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热衷于面子工程、轰动效应、盆景效应。喊口号(“打造神州第一学城”等)造声势哗众取宠,买版面登“经验”沽名钓誉,拉大旗做虎皮抬高身份(举办全国某某高层论坛),甚至不惜拿学生当试验品换取“全国课改联盟某某长”头衔。有的领导缺乏科学精神,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在学生拼桌围坐、四壁挂满黑板、教师限讲15分钟这样的“貌”似而“神”离的“高效课堂”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着印发的有生字的导学案皱眉发楞;初中学生一本正经地按“流程”排演;高中平行班的学生不知所措……如此“高效课堂”是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其结果必然是误人子弟。

二、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的态度,去华戒虚的措施,引导课堂改革回到理性的轨道上。

首先,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把握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外地经验应该去伪存真择优吸纳,而不是简单套用、依葫芦画瓢。殊不知,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初中,白天开放展演,晚上封闭补课排练;荆州北门中学是完中,高中之所以能顺利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是因为主要生源是本校初中输送的有“高效课堂”体验的学生。更何况,目前国内不乏以“创收吸金”为目的的所谓教改“名校”、“名校长”。

其次,要尊重科学规律,理性推进课堂改革。教改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也不是刻意颠覆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为了与时俱进、优化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扬弃创新的过程。不尊重规律、不实事求是的教改,就是盲目臆造的蛮干,与改革的初衷必然是南辕北辙。

第三,要有去华戒虚的气魄和真抓实干的举措。教育改革务必要戒虚华、忌浮躁、出实招、求实效。一个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真正有教育情怀、有责任担当的党员干部,他是不会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管收获不管耕耘;他会耻于搞沽名钓誉、劳民伤财、假公济私的“形象工程”;他会力戒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不驰于浮华,不骛于虚声,用切实可行的举措,创造真实可观的业绩;用办实事而不图虚名求实效而不做虚功的姿态,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开花结果。

综上,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前途的千秋大业,学校担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普教质量的优劣。因此教育界的党员干部必须对教育改革高度重视,谨慎处之。应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沉心静气地探讨解决课堂改革难题。“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各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和求是态度,必然会带动和引领广大教职员工投身到教学科研之中,优化过程,提高效率,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