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教体)局、教育工会,市直各学校:
为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严谨笃学、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根据省教育工会《关于举办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通知》要求,市教育局决定,组队参加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就竞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时间
2012年9月13日至14日。
二、参赛对象
参赛人员为40岁以下(1972年1月1日后出生的)中小学在职青年教师(限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且近三年年度考核在称职以上。樊城区推荐3名(含市三十五中1名)、枣阳市推荐3名(含枣阳市三中1名),其它县(市)区推荐2名青年教师(语文、数学各1名或同学科不同学段)参加市竞赛,市直学校普通中小学推荐1名、省级示范学校推荐2名青年教师参加市竞赛。
三、竞赛类别及学科
1.本届竞赛分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三个组别。
2.竞赛学科为语文、数学。
四、竞赛内容及方式
竞赛内容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
选题范围:高中组在高一、高二年级教材;初中组在初一、初二年级教材;小学组在各年级教材中选取课题。课题设计应为参赛者自主选择教学资源留有充分余地,体现教师“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
具体选题采取赛前现场抽签方式随机确定。参赛者根据抽取课题现场设计规范、完整的教学预案,并制作电子教案,时间为120分钟, 现场提交教学预案打印稿。提倡参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参赛者允许携带教材和一本相配套的教师用书,教材版本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不得携带其它参考资料和电子资料。竞赛现场提供电脑、打印机、纸张,不提供网络。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1。
2.课堂教学
参赛者根据教学预案,选取时长为40分钟的主要内容,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每位专家评委现场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2。
3.教学反思
参赛者对所选课题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现场完成书面反思材料(600字以上)。要求文理通顺,层次清晰,语言精炼,观点明确。时间为60分钟,现场提交手写或打印稿。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3。
五、竞赛地点
1、教学设计竞赛地点:襄阳四中计算机教室。
2、教学演示比赛地点:
小学组: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襄城实验小学
初中组:襄阳四中义教部、襄阳七中
高中组:高一年级在襄阳四中,高二年级在襄阳致远中学
六、竞赛日程
9月13日上午报到,13日下午开始正式比赛,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1、教学设计比赛。9月13日下午2:30在襄阳四中计算机教室,先分组抽签,抽签依次顺序为:小学组语文、数学,初中组语文、数学,高中组语文、数学,然后根据每位教师抽签选定的赛题进行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比赛,时间为120分钟,现场提交教学预案打印稿。
2、课堂教学比赛。9月14日上午开始至14日下午结束。请参赛选手自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及配套教参(限1本)。
3、每组参赛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即进入教学反思环节比赛。
4、9月14日下午颁奖、专家点评(小学、初中、高中各指定一名),确定到省参赛人员名单。
七、竞赛成绩评定办法
1、竞赛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其中电子教案教学设计25分,课堂教学演示60分,教学反思15分。
2、竞赛将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根据评分标准对选手的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教学反思进行评分和综合得分排名。
3、根据竞赛综合得分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其中评选一等奖6人,代表襄阳市参加省比赛,对三等奖以上获得者授予“襄阳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省总工会将对竞赛获省一等奖者(10人),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对三等奖以上获得者授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七、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举办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省教育工会加强全省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各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通过竞赛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实加强对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市教育局成立“襄阳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领导小组”。李菲同志任组长,徐晓旭、张占献、朱启龙同志任副组长,王付安、卞先华、吴启全、李斌、张成国、肖新汉、杨光明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办,负责与各地各校竞赛办公室的联络和协调,检查各地各校竞赛情况,杨光明同志兼任协调办主任;竞赛办公室设在市继教中心,吴启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竞赛选手的报名、资料审查、登记继续教育学分、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成立教学竞赛专家评审委员会,卞先华同志兼任评委会主任,负责聘请有关专家、特级教师、国家优质课获奖教师担任评委。成立教学竞赛监察委员会,王付安同志兼任监察委员会主任,负责全程监控赛场竞赛活动。
2、精心组织,层层选拔。各地各校在全面动员、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参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本地、本单位曾荣获国家、省、市、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青年教师参加竞赛,青年教师参赛率必须达90%以上。
3、登记继续教育学分。参赛选手应在层层选拔基础上推荐,参加县级比赛记作5学时,参加市级比赛记作10学时,参加省级比赛记作20学时,由省继教中心统一出具“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时登记证明”。各层次学时不重复登记。
八、有关要求
1、报名时间。各县(市)区、市直学校在认真组织参赛选手选拔和推荐工作中,要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推荐参赛名额。参赛选手要填写《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登记表》,于7月5日前将《登记表》发送至市教育工会邮箱(1071822523@163.com)。
2、凭证参赛。参赛选手每人交近期2张2寸彩色登记照片,由市教育工会办理参赛证。参赛选手凭参赛证提前20分钟(上午7:40,下午2:10)进入赛场签到,未办参赛证者不能参加各项竞赛活动。
3、各单位领队、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参赛选手每人需交200元参赛评审费,由单位报销。
附件:
1、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评分标准
2、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评分标准
3、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反思评分标准
4、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登记表
二O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附件1
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评分标准
(满分25分)
选手编号: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分 |
应得分 |
科学性 |
教学理念:体现新课程和新课标理念 |
3 |
|
教学目标:具备“三维”,目标设定体现课型特征且具体明确,能正确确定教学重难点 |
3 |
|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内容安排适度,教学要求把握适当,教学要点实施具有操作性 |
3 |
|
教学资源的利用:资源及媒体运用合理、有效,重视课堂的生成性 |
3 |
|
板书设计:规范、美观、清晰、实用 |
3 |
|
规范性 |
完整教案的基本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型、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
3 |
|
教学环节完整、清晰,本学科基础知识准确,相关学科知识引用恰当,整合得当 |
3 |
|
创新性 |
教案编写格式上新颖,具有鲜明个性特色,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 |
3 |
|
能制作简易课件 |
1 |
|
评委签字: |
最后得分 |
|
附件2
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堂教学评分标准
(满分60分)
选手编号: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权重分 |
应得分 |
目标与实施 |
三维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合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能动态调控教学过程。 |
5 |
|
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准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创造性地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整和教学内容。 |
10 |
|
教学过程 |
导入自然合理,激发学生兴趣;善于设疑导思指导学习方法;课堂反馈及时,激励、评价恰当。 |
10 |
|
教学方法 |
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能整合各种资源,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媒体运用得当。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
10 |
|
教师素养 |
仪表大方得体,教态自然;语言生动,简练清晰;板书纲要分明,书写工整规范;灵敏机变,善于驾驭课堂。 |
10 |
|
教学效果 |
整体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反馈信息良好;达到预期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统一和谐);学习效果(学生人人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不同兴趣、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获) |
15 |
|
评委签字: |
最后得分 |
|
附件3
湖北省第三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反思评分标准
(满分15分)
选手编号:
评分内容 |
评分标准 |
权重分 |
应得分 |
自我评价 |
能够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
4 |
|
反思问题 |
能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 |
4 |
|
课堂重建 |
能够反思自己本次教学实践的收获及悟出的道理;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
4 |
|
反思阐述 |
文理通顺,层次清晰,语言精炼,结论明确。 |
3 |
|
评委签字: |
最后得分 |
|
附件4:
湖北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登记表
姓 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贴
照
片 |
职 称 |
|
学历 |
|
学 位 |
|
毕业学校 |
|
参加工作时间 |
|
工作单位 |
|
身份证号 |
|
联系电话 |
|
参赛类别 |
|
组别 |
|
学科 |
|
学习工作
简历
(大学开始) |
|
近两年主讲课程情况 |
|
发表教学论文著作 |
|
主主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 |
|
教学奖励 |
|
所在单位
意见 |
盖盖 章
年年 月 日 |
基
所在县级教育工会意见 |
盖
盖 章
年年 月 日 |
所在市(州)教育工会意见 |
盖 盖 章
年 月 日 |
省教育工会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湖北省教育工会办公室印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