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教文[2012]158号
各县(市)区教育(教体)局,市直各学校(幼儿园):
近年来,全市广大教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关爱学生,为人师表,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教师典型。襄阳市四十五中教师曹美琴就是其中的代表。
曹美琴,女,1959年11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一个贫寒家庭,现任襄阳市第四十五中英语教师。在她出生6个月后,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自此再也不能正常行走,10岁时开始慢慢学习走路和接受教育。 1973年,曹美琴13岁时,遂父母支援国家“大三线”建设,迁移谷城县红山化工厂,并拄杖完成了高中学业。高中毕业后,她自学完成了英语专科电视函授课程。因当时企业子弟学校缺乏一名英语老师,曹美琴自此便踏上了从教之路。从教20年,她一直是一名代课教师,享受着“五七工”的微博待遇。自2001年,学校随迁襄阳市区后,她才转为正式教师。从教31年,她每天拄着拐杖办公、上课,没有主动请过一次假,没有迟到、早退一次,没有因身体不便坐姿讲过一节课,相反,她总是最早一个到校,最晚一个离校,带领毕业班迎战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期间,她还用微弱的工资资助和帮扶了多名贫困学生,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扑到在教育一线。曹美琴老师对待工作满腔热忱,凭着一颗炽热的心、两根代步的拐杖,诠释了师德的高尚、师爱的伟大,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她用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心血和汗水塑造了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她是我市人民教师的典范,是教师队伍的楷模。今年教师节前夕,她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楚天快报》、《襄阳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也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等网络媒体转载。几十年来,曹老师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全靠拄双拐站在三尺讲台上,用她孱弱的身躯,为3000多名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被人们誉为襄阳“张海迪”。她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为表彰先进。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献身事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本职,为人师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市教育局决定:授予曹美琴同志为“襄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并号召全市广大教师向曹美琴老师学习。
一、要学习曹美琴老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曹美琴老师不幸从童年开始,仅6个月大时,曹美琴发烧不止,被医生诊断为小儿麻痹症。因腰肌以下无力,她的两条腿像煮熟的面条一样,不能坐更不能动弹。由于家庭及身体原因,在家庭贫困和生活不方便的情况下,10岁才跨入小学校门,并坚持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曹老师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向生活屈服,她与灾难、疾病顽强斗争,用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勇一刻不停地耕耘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她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爱心滋养着孩子们成长成才。学习曹美琴老师,就是要学习她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身残志坚、敢于向困难挑战、向自我挑战的顽强意志,做生活的强者。
二、要学习曹美琴老师爱岗敬业,忠诚教育的职业操守
在曹老师从教31个年头里,从曹老师家里到学校不到1000米的路程,常人步行只需5分钟,曹美琴却需要半小时才能走完。为了不耽误上课,曹美琴总是提前半小时就赶到学校。这一职业习惯,曹美琴从第一天登上讲台,坚持至今,没有一天例外。无论酷暑寒冬,还是雨天雪天,她从没缺过一节课。谁也想象不到,一个双腿的残疾人在雨雪天里会摔过多少跤。为了孩子们的全面成才,她潜心钻研教法,因人施教、循循善诱,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正得益于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授课生动灵活、辅导扎实有效,31年来,她所教班级在学校始终名列前茅,她的无私付出也换来了一份份学生们金榜题名的喜报。据初步统计,在曹美琴的精心培育下,先后有3000多名学生步入高中及大学深造。学习曹老师同志,就是要学习她不怕困苦、勇于追求的崇高境界,学习她扎根学校三十一载的孜孜追求和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做高尚师德的楷模。
三、要学习曹美琴老师关爱学生、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
2007年,学校考虑曹美琴身体不适,将其安排到七年级代课。一些九年级学生家长知晓后,多次找到校领导,希望曹美琴带毕业班。为了不负众望,曹美琴每天坚持四个“一定”:每天早上6点30分,一定在教室;学生上课,一定跟班、探班;课间时间,一定与学生交流;晚上下课,一定会对学生做家访。在教学中,她总是平等善待每一位学生,对学困生,耐心劝导,包容鼓励,精心细致地讲解。正如校领导对她评价:曹美琴是指路的塔灯,点亮自己,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是摆渡的船,送走一批又一批匆匆的过客,自己却独守江上的寒气;是通天的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把一颗颗年轻的心送到理想的天堂。31年来,她将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三尺讲台,而自己却独守未婚,与年迈的父母挤住在一起。学习曹老师,就是要学习她情系学生、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大仁大爱的崇高品质,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