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那天,那个年轻的女记者问我,你们语文课堂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说为什么不能呢?看着她满脸的疑惑,我和蔼地对她说,你看你喜欢的那些作家有几人是学校里教出来的呢?女记者反应很快,那作家的成长与老师的教诲就没有关系了吗?她问。我说有。老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以很好地引导、指导,修行在于学生个人啊!女记者将信将疑,好在她最终还是将我们经过艰苦探索而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登在了她们的报纸上。

记者的思想应该是不算保守的,可是在记者的眼里语文课堂仍然是老师的课堂,老师讲的越多、越生动、越精彩越好。

老师讲的精彩是绝对的好事,问题是老师的精彩不是学生的精彩。学生要精彩,一定得自主学习。学习的胜利一定是自主学习的胜利,没有谁能改变这个事实。所以,一节课里,老师讲多了,尽管讲得很精彩,这节课也只能是低效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老师预设的内容。学生学会,学生会学是教学的目的,所以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无疑是无效的或低效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那些调皮的学生,在说教和棍棒之下,他们没有学会,倒是在某一天,他们幡然醒了,知道用功学习了,也就学会了。想学了,自主学了,学习也就变得容易了。会学习的学生,不需要老师多讲;不会学习的学生,讲多了也没用,不如让他们多练、多想、多总结。所以,大圣人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说来,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是糊涂啊!

糊涂的事,老师们仍然在做。这很可怜也可悲。可怜的是有不少老师年纪很轻,嗓子已经沙哑。身体痛,心里更痛,每天哑着嗓子讲课,却不见学生有长进。久而久之,这种工作上的成就感的缺失,就会造成可怕的职业倦怠。可悲的是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因循守旧,不思变通。当自己的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是埋怨生源差,报怨学校教学管理措施不力等,怨声载道,于是自己的嗓子更哑了,学生的成绩更差了,职业倦怠感更严重了。

穷则思变,首先要变的是我们的观念。课堂上,老师要从讲坛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把学生看在眼里,搁在心中,一切教学活动包括对教学的评价都要围绕着学生进行,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这就是所谓的现代学生观。老师们缺失的正是这种学生观。这种新型的学生观的建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为在许多老师的心里传统的学生观根深蒂固,建立这种全新的学生观对他们来说无疑带着颠覆性。

其实说来也怪,在老师身边就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范例,可我们的老师却能做到视而不见。比如木匠师傅带徒弟,游泳教练教队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者说得少,学者看得多,做得多,想得多。更为奇怪的是语文老师尊奉孔子,读《论语》教《论语》竟也没能从孔子那里汲取一星半点儿的教学智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一篇优秀的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纵观孔子的教学语言,除了最后一句话“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外,其他的七句话都是诸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求,尔何如?”“赤,尔何如?”之类的启发诱导的教学语言,即使是最后那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也没有长篇大论,充其量只属于精彩的点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孔子的这堂课真正体现了眼下我们提倡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千年前,孔子就这样做了。

观念的问题解决了,做起来相对就容易一些。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现简述如下。

⒈课前。

依据《导学案》(教师自编)第一部分“自主生疑”,学生在学科自习课中独立预习课文,教师来回巡视,作个别指导,尤其是要给予学困生以最大的关心辅导,也不妨给他们拟一个预习提纲。

“自主生疑”的主要内容为:

“知识导读”,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时代背景等,让学生掌握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导读自测题”,含字词练习、对课文整体把握等,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后,做此项练习,检测自己预习课文的情况。

“学生生成问题”,此项最为关键,它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清晰地有条理地写在这里。

教师收看《导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这时候,教师最要紧做的就是将学生发现的问题加以整合,然后加上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生成新的问题。新问题一般在五个左右,由浅入深,涵盖整篇课文内容。这些问题教师要将其编入导学案的第二部分“互动解疑”中,留待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用。

在预习中,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他们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自主的状态。

⒉课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五导(激情、活动、思维、训练、延伸)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激活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五动(眼、耳、脑、手、口),以此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

①情境导入。教师激情创境,学生快速入境,师生携手走进精彩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课文契合,有意义、有意思,并且要短小精悍,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时间在3分钟左右。这一环节是说话艺人的开场白,是戏剧开场的那一阵震天价响的锣鼓声,它能充分体现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它要求教师激情洋溢,文采飞扬,底蕴丰厚,涉猎广泛,甚至口齿伶俐。它是教师的必修课。

 ②目标展示。目标的设置要明确,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节课的目标一般为1-2个。目标不在于多而在于落实。目标展示的时间为5秒钟。

③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它主要是为了纠正学生在读书中常常爱犯的一个错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且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互动解疑”作铺垫。时间为1-2分钟。

    ④互动解疑。学生按平时分定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逐一交流讨论导学案上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巡视,以便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10分钟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原则上经过学生讨论后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再展示,存在分歧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展示的重点。学生可以代表小组发言,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可以对同学的发言加以评价,大家畅所欲言,凡发言的都给予掌声鼓励,发言精彩的无非是掌声响亮一些、持久一些而已。总之,我们要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炼就才能、展现风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信、收获快乐。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适时地加以点拨。时间为是10分钟。

⑤归纳拓展。

这一环节分归纳、拓展和总结三个步骤。

归纳,这一环节必须由学生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由此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归纳的内容一般是系统知识、总结学法,比较而言,总结学法更为重要。时间为3分钟左右。

拓展,是以练习题或话题的形式呈现的。课前,教师要精选练习题或话题。精选的题目或话题要与课堂所探究的内容密切相关。拓展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运用、强化、延伸。时间为10分钟左右。

总结,是一堂课的收束,升华,深化,由教师完成。教师用三言两语对课堂内容加以总结,这个总结要高屋建瓴,要画龙点睛,要高亢有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时间为2分钟左右。

⒊课后。

通过课后作业增强理解,通过复习记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过关考试检测学习效果。具体要求为:

作业巩固:分层要求、独立作业、知识巩固

复习记忆:及时复习、规律记忆、知识网络

测评迁移:考试测评、查漏补缺、知识迁移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老师要我学”转变为“老师,我要学”,实现了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奋学习的转变。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他们的学习、交流、评价、管理能力与日俱增,独立思考、合作共进、思辨批判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行为变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围绕学生生成的问题和教师整合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共同创建了自主合作、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角色从过去传统教学的讲解者、传授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来,“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著名论断的诞生快有半个世纪了吧!回眸语文教学的半个世纪的沧桑,再想想叶老的这句话,不禁感慨万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什么叫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能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了,我们就是走在通往这个美好的境界的路上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