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也是教育者的一种信仰》

“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瑞典诗人托马斯诽乩仕固芈弈返恼饩涫杌娉鲂叛龆匀说淖饔谩P叛觯且桓鋈俗鍪裁春筒蛔鍪裁吹母咀荚蚝吞取?span>

教育是一种信仰,课程改革当然也应该是一种信仰。1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课程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于我们的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但现实中,我们的一些领导、一些教师的认识不到位,行为不到位,还没有体验到课改带来的幸福与快乐,课改还没有成为自己的信仰,因此,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信仰课改。

课程改革是对人性的回归。有一位专家说过,基础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成人,没有把孩子当孩子。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孩子对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我们的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课程改革就是让教学“回家”——回归本质,回归规律。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瞌睡、不厌学、不逃学,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不恨同学,不恨老师,不恨学校。让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家园。这就是道德,就是人性,就是规律,就是“回家”。

课程改革促进传统的“旧教师”向“新教师”的蜕变。我认为,一些教师的职业倦怠甚至痛苦,主要来自于过去的传统的、惰性的和竞争的教师文化。新课改的推进和社会公众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不仅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师文化,而且为教师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新型的教师文化应该是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唯有民主,才有生动活泼,才有个性解放;唯有民主化教学,才能唤醒“沉睡的巨人大脑”,发挥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建构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我看来,一位积极向上的教师一定有着强烈自我发展的需要,并且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他张扬自我,有着鲜明的教育个性。只要在位,他就不会怠慢工作,疏于自我发展,“惰性”将永远与他无缘。合作,是教师文化发展的方向。民主、积极、合作,是“新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价值观,也是区别于传统“旧教师”必须具备的主要标志。

新型教师文化的建立,必将促进传统“旧教师”向“新教师”的蜕变,也必将带来教师专业生活状态的改变,进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日常教学生活质量。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更专业化。有的教师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却不会“教”!每天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身心疲惫,教学质量却平平淡淡。他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这就是典型的专业人士不专业!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在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一定要生成一个学科“课程纲要”和一个“作业建设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编制每一节课的“导学案”。这是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认真修好的“功课”(基本功),是教师“专业”还是“不专业”,是教师“会”教还是“不会”教,是“新教师”还是“旧教师”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需求。而信仰,就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人,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只要我们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回归人性,关爱生命,关爱学生,关爱自己,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氛围中,使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就会体验到课改的幸福与快乐,从而高质量地享受自己的教育人生!

愿课改尽快成为更多教育人的信仰!

(作者:田保华,摘自《中国教师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