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抓住内涵就抓住了生命线

  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在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教育进步与发展动力的今天,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内涵建设,进而在学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办个活动喊个口号

  浏览一些中小学网页中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红红火火开展的“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朗读比赛”、“学科竞赛”等活动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似乎办个活动、喊个口号、打个标语就是建设了校园文化。而这些远非校园文化的全部。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坦言,目前一些中小学开展的文化活动很多,但对活动的内涵缺乏深入挖掘。“教育是针对人的个体的,其中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感情,缺乏情感的活动,再轰轰烈烈,也只能带给学生浮躁和功利。”方青说,校园文化一定要有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学校要坚守。

  “现在,文化立校已成为很多中小学校长的共识。但对校园文化,我们还要拓展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挖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认为,注重内涵,文化育人,挖掘、充实、丰富内涵,是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四川德阳市第五中学的主页上,有一个“活动专题”的专栏,科技节、社团节、读书节、学生会竞选大会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乐在其中,原因就是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将各种文体活动整合在一个“博”文化的系统内。围绕一个“博”字,生发出包含理念、机制的学校之博,包含知识、技能、思想的教师之博,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学生之博。“在`博`的概念下有一套体系,解读了`博`的内涵,便于实施者执行和操作,不易走偏,又有一定的文化规定性。”陈如平评价说。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之间的反差,使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未成年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不是给父母洗脚就是敬老,而是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认为,教育是桥梁,追求的效果是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活动而活动。
 
  文化育人诉求亟待内涵挖掘整合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经历了一场特别的开学典礼——爱的牵手。一年级的教师们蹲下身子,把孩子轻轻地抱在怀里,耳语着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今年我校的开学典礼没有任何成本,可一年级的孩子回家就对父母说,今天很想哭,想流泪。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方青看来,校园文化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细节,其核心就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这样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就不会缺少爱,不会缺少爱的能力。”

  “无论是涵盖了整个学校运作的管理制度的规则体系及学校道德风尚的制度文化,还是校园文化最高层面的精神文化,都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陈如平说。

  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沈兵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都有明确的校训。将校训落到实处,不仅需要对其内涵进行阐述,还要提出具体的行动要求和目标,进行“校训实践教育”活动,从而将学校的校训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校长喻极目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师生认同的、逐步提炼出来的。“有的校长参观学习回来就提出`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要搞得花花绿绿。但一堵洁白的墙壁,难道就不会说话吗?北大清华并没有在每堵墙上都写上口号,他们的校园文化是百年积淀下来的。”喻极目说。

  从文化育人诉求出发,对校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切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实际是关键。同样以“和”文化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重庆渝中区实验小学和大连开发区童牛岭小学,却挖掘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文化内涵。重庆渝中区实验小学的“人和教育”从重庆当地历史悠久的船工号子中“三人吹笙为和”生发开来,挖掘出共同体文化,以“团结、合作、共赢”为核心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全过程。而大连开发区童牛岭小学则将“和文化”拆分成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合共美3个部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在课程、德育、家校方面的整合。

  “学校成长的核心是人的成长,所以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聚焦在人的发展上。”广东中山市东区壅景园小学校长郑凤姚说。

  评价导向影响文化兴校内在驱动力

  在一份武汉市某区新一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评估验收标准表格列出的评估项目中,制度文化建设3项占15分,精神文化建设4项占25分,活动文化建设5项占30分,物质文化建设4项占20分,特色建设1项占10分。类似的评估标准,在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中比较普遍。在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价中,面临的问题是,校园文化能不能被量化?该不该被量化?在“分数”与“素质”评价导向的博弈中,校园文化建设如何真正成为文化兴校的强劲内在驱动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和教师,该怎样真正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2005年建成的大连开发区格林小学,本是一所小区配套学校,由于学业水平无法与一些老牌优质校抗衡,一度学生流失很多。半年前,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动了脑筋,将格林童话植入学校文化建设,推出“格林文化建设八大工程”。“这些工程特别成系统,围绕师生和亲子共同阅读格林童话引发出来许多工程,流失的学生都回来了。”陈如平作为该校校园文化设计的参与者,对学校的班标抢注工程、童话节等文化标志工程印象深刻。“把格林童话中人物的道德特点注入班级文化中,让学生自己挖掘班级文化的内涵,进行辩论、投票,班训、班标、班级精神等都从灰姑娘、小红帽、青蛙王子、大拇哥等童话人物身上来,效果特别好。”陈如平说,校园文化建设做得好应该对学业有促进作用,但需要一个磨合期,外部评价标准也不能急功近利。

  在郑凤姚看来,实践中“育分为本”的评价体系,使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聚焦到“育人”上面。“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外部环境,特别是行政的力量。”陈如平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推行多元分类的评价标准体系,让校园文化的生长有更好的土壤。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不仅要形成好的环境,关键是校园中的所有人能否都形成与遵循某种道德风范。人与环境要有一致性,才能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朱兵关注的是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另一个维度——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他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除了提高个人修养外,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约束,强化教师队伍的行业自律。另一方面,社会“以分取人”的价值取向亟待扭转。“人才观,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点。”朱兵建议,把价值观和道德化评价纳入学校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同时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探索一种新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将不再只是理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