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超越,遇见最好的自己

——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心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影响了多少人……

木铎金声一百年——还在演义着……

伴着夏日的激情,带着殷切的希望,怀揣教育的梦想,我们来了……

中国教师的圣殿,又有多少人高山仰止。北京师范大学一直是我们教育人梦想的地方,多少次梦中徜徉在有着历史厚重的校园里,与教育大家、学者、教授们近距离接触、聆听中国教育的最新理念。没有想到2019年在我在教育这个行业耕耘30年后,最终还有这样的机会能来到北师大学习。非常幸运,我随50名学员作为第七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开启了研学之旅,走进圣殿学习。当得知能进入梦想的地方学习时,心里还忐忑了好一阵子,这么大的年龄,还能学什么?学得好吗?直到5月6日临行前,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程敬荣亲切讲述了: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她是教师向往之地,并殷切嘱托学员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活学活用,为襄阳教育做出一点贡献。

使命已来,唯有不辱,唯有牢记。临行前市教育局伍倜副局长鼓励大家的话:像海燕一样自由翱翔,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像钉子一样专注学习,像黄牛一样反思提升,强化形象意识、使命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努力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襄派教育家”。

5月7日,不顾路上十五多小时车马劳顿,一走进北师大放下行李,我就迫不及待徜徉在校园里,寻觅大师们的遗迹。说实话,北师大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但五月的北师大,古朴与现代、绿色与花香交相呼应,仿佛置身于丹青高手的画图之中,既显示着无限自然风景,又深深流露出人文深厚底蕴。历史已成为历史,很多已只在记忆中追思,在书本上寻找。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肯定还在,那就是北师大的“风雨操场”。在大家等待就餐时候,我首先就去了教师们自发举起“教师万岁”的北京师范大学风雨操场,这里全国“首届教师节庆祝大会”所在地,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的“摇篮”,凝望这里,34年过去了,中国教育和中国一直在改革中前行。

回望北师大,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校训碑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师范学生奋斗的目标,更是我们人民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启功老先生这八个秀气而又刚劲的字,可以说是已在全国1420万教师心中深深扎根。今天能亲手抚摸校训碑,也是在重温我30年的教师生涯。

这里有参天的大树,有百年以上的古树;有正绽放的各种各样雍容华贵的牡丹、芍药,有绚丽多彩的月季,有大片大片的虞美人,还有爬满整楼房外墙的爬墙虎……古朴与鲜花映衬下的校园让我流连忘返,历史的厚重时时敲击着心灵,脑海中北师大的记忆一一在心中滑过,我还在这绿草茵茵、鲜花装扮的校园找到孔子圣像、陈垣先生塑像、先师鲁迅像、启功像、袁敦礼先生塑像、三一八革命烈士纪念碑;看着这一尊尊塑像,仿佛我就站在先哲们的面前正与他们对话,看着他们那一刻起,我已知道这次北师大的十天学习注定不会轻松,尽可能的尽可能的在这里汲取营养、充电,使自己精神上得到升华,希望遇见最好的自己。

怀揣教育家的梦想,伴着夏日的激情,学习从开班典礼开始,7号下午简单的仪式上,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李霆鸣副院长以家乡人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更希望大家今后多交流、多分享,学习多元文化,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做教育,做好学生的“三导”,即人生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懂学生,爱学生。接着大家挪开桌子,50名同学舞动身体,积极参与权江红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权老师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我们诠释了《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体验中的我们,忘记身份,忘了年龄,放飞的心灵;开班第一课就快乐中度过,积极心理学的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却了然于心。

晚上,我在我的QQ日志上写下:木铎金声一百年,教育梦想再启航!

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形成“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北师大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先锋,“襄派教育家”七期在北师大的京师广场合影,同样也就定格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回襄阳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能忘记治学与修身。

任何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质量是否能提升虽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校本教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苏君阳教授,他就“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我们做了专题授课,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校本教研的意义、概念、组织,并对校本教研中教研组长、教师的行动策略和讲授新课应关注的重点,苏教授做了详细指导。同时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必须具备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科学素养。苏教授还将网上热门的教育案例拿来与学员们分享,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

“语、科、数、历史、地理、学、习、教”,这些汉字是如何演变的?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春教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别开生面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谈“学”论“教”。同时伍教授从时代发展的脉络入手,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作为教育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调整应对策略,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在习中学,努力形成家校合力,引导学生符合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沟通。真正的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和感悟。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姚计海教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讲解让我们对禁令式教育背后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好管”,而不是为了“管好”。建议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与家长沟通,促进家校配合,教师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良好师生心理沟通关系。他告诫我们不要做学生心理问题的点火人,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沟通,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用积极情绪“为学生着想,不要为学生着急”;要用积极的评价赞美学生、鼓励学生。教师要树立积极沟通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表达对学生的期待。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勉励我们教与学都应该求真务实。写作,为那怦然的一动。要用心要有情怀,即可成就他人,也可成就自己。《中国教师》主任编辑孙昕,《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主任王丽蕾用”三真“(真问题、真研究、真行动)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不易发表的困惑,专家的引领,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教师不能光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即要做教育者,又要做引路人。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知性优雅的美女教授杜屏,尾尾动听地讲授了教育研究的过程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两方面的内容。即有理论支撑,又有方法引领。

一名教师,仅把自己看成一名教书匠,仅仅只顾教好书,很快就会出现职业倦怠,即会时时感到各种压力,诸如来自教学成绩、领导方面、职称进升、学生、家长等等,生活幸福感就会丧失。

如何做一名快乐教师,提升自己的快乐感?很多时候现状我们无法改变,方方面面的压力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其实唯有我们自己,追求更多精神的生活写作,教学研究等是改变我们精神生活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所见所闻所感思,写成研究一些真问题,写出一些真想法。

   那么如何进行微课题研究?我觉得第一课题要小,切口要小,要接地气,找到真问题,研究出来的问题能够指导平时的教育教学,让更多教师受益。其次数据尽可能的丰富,来自一线,来自平时的工作、平时的教学。第三研究要有时效性,最好研究当下的问题,最后研究时间不要太长。并且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次研训,最为期待是给我们每一位学员安排了一位导师,全面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我是搞信息技术,我的导师马宁教授是中国信息技术专家,马教授师从何克抗教授,教育信息化泰斗级人物。“城域教育网”, “课程整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都是何克抗教授提出的。马宁教授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继承了何教授衣钵,知识丰富,与导师马宁教授见面,更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在高中阶段做微课题,马教授让我们以管理的视角、以学生的发展方向来选题做文章,并且可以采取“小题大做”、“深挖一口井”,多读书多查阅文献,真是收获满满的。与马教授见面会二个小时一晃就过去了,许多问题意犹未尽,期待下次。

072639.jpg

 课题小组成员与导师马教授合影

作为高中教师,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看来自北师大附中的地理专家张丽雅老师,一边带着高三,一边跨年级组织着低年级的学科活动;一边是自己教学教研的探索,一边是学科组年轻教师的引领者……忙碌的她,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因为热爱,所以她的时间都在这里!教学模型制作、定向越野、地理小品表演、课堂地理播报、思维导图绘制、地理项目学习……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学科活动,怎能不让学生们爱上她的地理课?!不抱怨、学生变了你就得变,做好三个一,化兴趣为志趣,抓住机会,借助外力,提升科研能力……一句句真诚的话语,道出的不仅是教育教研的方法,更是孜孜不倦的教育求索。

从自己教研成长的经历谈起,希望学员们都能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日常教学的闪亮点(珍珠)连成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更完美的展示给大家。

一个名师名校长名教育家,要有政治家站位、有梦想家抱负、有企业家精神、有慈善家情怀,这是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生导师杨明全教授对我们说的,不仅如此,杨教授为了让我们文献综述的撰写,细心的杨教授从文献研究的价值,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格式,对文献的归纳总结,文献研究的特点与局限四个方面,分别通过举例、对比、现场练习的方式,条理清晰的给我们做了指导。细到标点符号的格式都给我们讲了。

讲座一个接着一个,白天加晚上,如中学生般如饥似渴学习着,五十多岁我真是很累,但也体会到累并快乐着的感觉。

在北师大近十天的学习,感受深刻,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聆听教授、专家讲解,细心做好学习笔记,用心记下随时获得的学习感受,及时交流、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次学习,每个专题讲解都很精彩,高屋建瓴,给我如同醍醐灌顶。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终身学习再一次油然而生,学习强国,学习强校,学习成为名符其实的“襄派教育家”,这次北师大之行,只是我们学习的开始,还有很多理论等着我们回去消化吸收。“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便只顾风雨兼程”,在今后工作中,且学且教且研,多交流,多分享,提升.超越,遇见更好的自己。

 72632.jpg

 全体学员合影

2019年5月13日 写于北京师范大学


编辑:王业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