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且思,而后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且思,而后行”。

    去年的314日,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永远离开了我们。人们追忆他时,除了会仰慕他在专业方面的巨大成就,也会惊叹他那传奇的生活经历:众所周知,他患有卢伽雷病,从21岁开始身体便一点点僵化,病情最严重时,只有一根手指可稍作动弹,但他没有放弃。他曾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他是如此的执著,以至于从未停下对知识的学习和对真理的思索。正值青春且身强力壮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不去用心思考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一味的学习没有思考,那就无法真正理解消化,这样学来的东西就算不上是自己的,但是若只有思没有学,那便同做白日梦无异。

     幼时年仅四岁半的郭沫若求知若渴:白天在学堂他毫不懈怠地朗读着诗词,回到家中他也经常学习到深夜。而且他喜欢思考琢磨,钻研《唐诗三百首》,在小学一年级时便开始研究《史记》并将自己的思考见解批注在书页旁边。

伽利略通过按压手腕脉搏观察教堂里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吊灯,发现灯摆动得越来越慢,所摆的距离也越来越小,但每摆一回所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于是善思的他做了个长度适当的摆锤。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学习,积累,反思,最终得了脉搏的均匀度,以此发明了摆钟。

若学习的过程是喝一碗鸡汤,那思考便可品出其中的精华,只有一遍遍的反思,一遍遍的回味,才能将知识慢慢理解,渐渐消化,才能最终将养分收入囊中。

如果没牛顿在被苹果砸头后的思考,哪有“万有引力”?如果没有魏根纳对世界地图的思考,哪有“大陆漂移学说”?如果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错误观念的思考,哪有“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动起来,才能实现学习和思考的价值。

魏晋时期的王義之之所以能成为著名书法家,除了向名家请教学习和反复钻研思考之外,更得益于他肯下苦功夫,不懈行动,刻苦练习。因此留下曾因练字洗笔而染黑池塘的佳话。

明代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跨过千山万水,历尽艰辛,耗时三十余载,最终写出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如若只是坐地思索,没有亲身行动、实地考察,哪里会有巨作的问世呢?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等等,他们又有哪一位不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呢?

反观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一类同学,总是在抱怨着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真正付出行动。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思善想深化自我,不懈行动锻炼自我,方能摘到成功之果。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那么,从现在起,改掉懒惰懈怠,让我们且学且思且行!


编辑:王业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