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致远中学庆“七一”党员集中学习活动纪实

全景.JPG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20年6月份重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全体党员教师于6月29日在教学楼一楼会议厅开展了以“疫情防控用实力,脱贫攻坚再加力,文明创建齐出力,时代先锋展活力”为主题的党员集中学习活动暨庆祝建党99周年“身边时代先锋”表彰大会。

李.JPG

致远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鹏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大会开始前,党员同志们纷纷提前到场。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戴好口罩,隔排就座。此次大会由第二教师党支部书记孟艳娟同志主持。

  大会第一项,全体党员起立,以饱满的精神大声唱响国歌。

唱国歌.JPG

  随后,由刘凌云同志进行领誓,本月过政治生日的李铭、赵薇、白玲、田邦华、孟艳娟、阮明强、李丹、张锋剑、方正正、葛黄河、王庆、侯树敏共十二位党员同志站于前排,和全体党员教师一起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以铿锵有力的语言重温入党誓词。

宣誓.JPG

  田邦华同志作为过政治生日党员代表做了关于“三忆三问三思”的发言,他深情地说“今年我30岁,和大多数同志一样的年轻,充满活力”,带大家回忆了自己的入党初衷、成长历程和激情岁月;从履职尽责、经验收获、差距不足方面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叩问和检视;对如何保持本色、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改进提升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真正做到了回味过去,重温初心,叩问灵魂,继续前行。

田.JPG

     为了提高政治站位,在带头落实市委党建工作部署中彰显担当作为,党员教师吴静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了将党建精神贯彻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党员们继续认真学习《湖北省防控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降级不降防》和《市委书记李乐成同志主持市委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精神》两个文件,大家围绕“疫情防控、复课复学”等谈思想、谈体会、讲担当、克服疫情带来的消极情绪,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入工作。

吴.JPG

     第二教师党支部党员、高三年级主任梁庆军同志向全体党员汇报了高三年级复课复学、迎战高考的情况。在校党委、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三年级进行有序的复课复学已经一个多月了,现在虽然离高考越来越近,但无论是高三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放松自己,正在积极紧张、信心百倍地冲刺备考。紧接着,会议提请各支部书记以本支部为单位,组织支部党员积极参加“双报到”社区志愿服务,走入共建社区,共创美好环境。

梁.JPG

     会议还表彰了“身边的时代先锋”。疫情期间,通过开展“身边时代先锋”评选活动,致远中学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他们身上展现了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以及疫情防控中坚韧不拔、不畏艰险,服从大局、无私奉献的抗疫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就是“致远的先进典型,身边的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JPG

      党委委员、副校长卢毅同志宣读了表彰名单,全体党员通过开展“身边时代先锋”评选活动,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学习优秀,成为优秀,我们致远中学才会更加优秀!

卢.JPG

党委委员、副校长卢毅同志

  会议最后,党委书记、校长李鹏同志发表讲话并主讲党课。李鹏同志首先对所有同志的发言做了细致的点评,并肯定了大家这段时间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认真态度,同时也为各支部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各支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在校党委和各党支部身边,紧跟要求,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

  李校长强调今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收官之年,这对于湖北和襄阳都是极其关键的。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借选树“身边时代先锋”活动,推选优秀的党员和典型,让大家认真学、学认真。作为党员,要传播正能量,讲大局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次新冠疫情防控的成绩就充分显示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说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教师,大家要坚守自己的讲台,不仅自己要认识到位,而且要带领学生认识、学习、领悟,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为创造学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而努力奉献。

  李校长最后对全体党员提出几点希望:希望党员同志们用实际行动树标杆,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社区“双报到”等方面冲在前面,党员的伟大就表现在平时;希望党员同志们正确处理细致入微、大道至简的关系,对于工作要落实落细落地;希望党员同志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通过这次庆祝建党99周年党员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全体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展示了致远中学全体党员教师的良好形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党员教师们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初稿:刘凌云 

修改:孟艳娟、徐桂

编辑:刘雪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