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广阅读兴味长

阅读,经常阅读,广泛阅读,深度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开阔视野、夯实基础、锤炼思维、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和不二法门。广泛而有深度的阅读,搭建与语文教育有关的广博的知识系统框架、信息能级模块,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得心应手、触类旁通。语文教师的阅读不仅要有消闲性质,还要有专业要求。


读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浓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读经典,不仅涉及我们关于知识和信息的吸收与储存,认知途径与领域的拓展构筑,而且关乎我们精神能量的浸润与修炼。

我们教语文,学生学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一定要涉及常识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袁行霈先生说得好,人文学科学者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足以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人。他还说,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读《礼记》,我们温习古代礼制,学习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从“世界观”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许许多多士子学人的奋斗目标和终身追求。

从“方法论”看,我们阅读、学习、理解古代诗文,容易触摸到古代诗人、作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开阔胸襟。由此,我们在学习、讲授古诗文的时候,由深度阅读而思考、理解、吸收,并内化为我们把握、解析古诗文思想精髓和方法路径的航标指引。

读《论语》,我们对儒家思想及其指导下的立身处世原则、为人做事要求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对《论语》中体现的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概念:“仁”“礼”“中庸”有较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儒学之大端,尽在《论语》矣。

据此,我们可以很好地向学生解释“巧言令色,鲜矣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洞察孔子对学生“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的告诫,还能懂得他对曾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赞许。

读《诗经》,我们了解周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来自各地民歌中关于爱情、劳动、风景、习俗等美好事物的吟唱,让我们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爱恨嗔痴等有较为深切的认识和感受。


读哲学美学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领悟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从“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到“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从孔、墨、孟、老、庄诸子,到名、法、阴阳各家;从新道家,到新儒家……哲人辈出,思想光辉。

这对我们读懂中国哲学流变和思想演进,对不同时代思想家、文学家的思想与创作基调有一个总体认识与宏观把握。古人信奉文史哲不分家,讲究才情学识兼备。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也同时是思想家、史学家、哲学家。从鲁迅先生关于《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中亦可见一斑。

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我们懂得“美”及其不同表现形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美”的时尚与追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宋元山水。琳琅满目,笔走龙蛇。一本《美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国美学简史。

真正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物质形态到精神层面都是美的。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与时尚风俗,理解作家的个性和作品风格有极大启发。

读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感受先生娓娓道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精髓。“美从何处来”呢?宗白华先生说:诗和春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中国画、书法、音乐、文学;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康德哲学、罗丹雕塑等,为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美学、理解中西美学之不同提供了路径与比较方法。


读文艺理论

读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升我们对“文章”重要性的认识。“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把握各类文体特点,把握各自的写作要领。

读刘勰《文心雕龙》,理解语言文字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让我们明白作家、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是可以互相影响、转化的。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让我们对文艺作品的“境界”“情景交融”等有较为具体的认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文章的魅力在思想、在情感、在境界,而不仅仅在文字好、修辞妙、技巧高。李泽厚先生说:艺术鉴赏涉及审美对象诸多因素的把握和综合性的“判断”,不能只看文字技巧。要论文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不如屠格涅夫,但他的力度所推动的整体文学艺术水平却远非屠格涅夫可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正在于他那种叩问灵魂、震撼人心的巨大思想情感力量。


读文学作品

我们可以认识和感受古今中外宏阔的社会生活与世间百态,透过虚构和非虚构作品中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构筑起我们对于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彼此呼应的对焦坐标,从而能够避免我们对于教材的狭隘、生硬处理和对作品的机械、固化解读。

袁行霈先生在教导国学研究院的学生做学问时,告诫他们要“取精用宏”“盖非宏则无以取其精,非精则难以御其宏”;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应“以文本为基础,考察某一概念范畴则当具备历史眼光,揭示其演变过程,寻绎其内在逻辑”。

我觉得,袁行霈先生这番论述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搭建自身知识架构、精神图谱,促进专业成长来说,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读小说。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文本为基础,我们阅尽世间繁华,读懂世事人情。红楼女儿笑颜在,烟消云散转眼无。作者的痴、书中的味,能让你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鲁迅的《故乡》,以文本为基础,我们读懂乡村生活,读懂民间疾苦。从人物外表和内心变化,触摸当时的社会脉动。从《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我们读懂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和心灵遭受的戕害。

读懂中国乡村、中国民众,除了鲁迅等作家的乡土小说外,我们还可以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著作,把艺术作品与调研报告对照阅读,从虚构到写实,从感性到理性,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乡村境况、民众思想状况与命运遭际,会有更真实、深切、具体的感受,从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乡村,读懂中国老百姓。

按照孟子关于“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思想,我们可以把作家、诗人与其作品统一起来,将作家与作品进行互证,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时代的大背景下正确解析作家的思想脉络,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中小学教师作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的职业特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储存等也可以帮助我们辨析文学文本,由于我们的阅读参与,从而在文本与作品之间凸显出作为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价值,这也就是“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意义所在。


读“语文论集”

“语文论集”,这里特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作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和阅读、写作教学理论的重要文集、经典著作,值得我们这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认真读、仔细读、深入读、反复读。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这本“论集”所作《序》中所写:“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直面语文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从《文章例话》到《文艺作品的鉴赏》,从《读〈五代史·伶官传序〉》到《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从《论写作教学》到《谈文章的修改》,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到《语言和语言教育》……无不闪耀着叶圣陶先生作为教育家的情怀与担当,作为作家的巧思与慧想,作为语言学家的精致与美妙。

叶圣陶先生关于文章写作、文体知识、文学鉴赏、文字妙用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证剖析,为我们的语文教育、读写教学提供了绝好的指引和范例,给我们启发,令我们深思。


读生活万象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身体力行博览群书,不仅为自己的专业成长积蓄能量,还要为学生作出表率,影响、带动、指导学生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从中心——文本到两端——作者、读者。对于作品分析来说,不论写人记事,不论写景抒情,不论述理明志,思想内核、价值意义的追寻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探析都很重要。

但是,我认为最需要留意的也是作品最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是优秀作品里面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是在宏大主题之下各种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离合悲欢。把握了人物的情感脉络和心灵悸动,就把握了作品的肌理质地。

由此,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训练和提升信息提取、整合分析、阐释说明、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创造应用的能力,进而锤炼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品质。这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是本源,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想比修辞重要。在生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汲取生活与书本两种养分,学习思考生活、品味生活,学习综合归纳、储存提取、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教育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人生是一本大的语文教科书,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内容深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趣有味。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同样是抵达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的作品,牵着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

(陈冬平,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湖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作品有《风从故乡来》《悦读悦写》)


编辑:王业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