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楚国——邲之战

时间:2019-04-02   所属栏目:历史故事   点击:56次

楚国问鼎周室,降陈服郑,积极地向北推进。势力遭到北方霸主国的抵抗。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六月,楚在围郑之时,晋国前来救援。晋、楚双方在必卜(河南荣阳东北)展开了一场恶战。

楚庄王的亲信分析了晋军的弱点,晋国政局不稳,晋君数换。晋军中军将荀林父才执政数月,而荀林父的副职先谷为人刚惶自用,不愿意接受主将荀林父的指挥。晋军的实际情况也正如伍参所分析的一样。荀林父主和先谷主战,晋军将帅不一致。先谷在未征得主帅荀林父的同意下,把自己所带的一部分军队,先渡过河。晋司马韩班与下军大夫首都感到“此军殆矣。”

韩厥对中军将苟林父说:“彘子(指先谷)以偏师陷,子罪大央。子为元帅,帅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晋军在这种情况下,渡河,与楚军决战。而在楚军的一边,其君自克庸以来就“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对军队进行训练。而楚自从消灭若敖氏之族以来,节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使“民不罢劳,君无怨续,政有经央。荆尸万示聆,商、农、工、贾,不致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君臣上下,同仇敌忾,蓬勃着向上的朝气。楚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楚庄王说:“有德者受我爵禄,有功者受我田宅”,“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这种按军功行赏的制度,激励广大将士的热情。交战之前,楚庄王一面遣使向晋军求成,约定盟期,以惑晋军,另一方面又派勇士犯敌挑战。许伯驾快车,迫晋师,披靡向前,即“御靡族摩垒而还。”乐伯致晋师,以良矢挂车左,下车整齐排比其马,然后又整理马颈革“掉轶而还”。摄叔致晋师,先入敌垒,折首、执俘而还。当晋军追赶时,乐伯左射马,右射人,晋军不能进。楚三致晋师,使晋军元气大伤,从而鼓舞了楚军的锐气。

 

楚将士的果勇使晋军慑服,晋军准备接受楚军的求成,并立盟约。晋军魏倚因求公族大夫之官而没有得逞,因此企图使晋军失败。魏铸请求出使楚军成盟,结果是请战而还。晋赵肪求卿未得,所以亦恨晋军,请求到楚军中去“召盟”,结果亦请战而还。二人想法激怒楚军,以与晋战。而晋军却在等候与楚军立盟,先谷又不肯设备。楚军乘晋人不备,了猛然出击。楚令尹孙叔敖发布命令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薄人。《军志》曰:‘先有夺人之心,’薄之也。”军迅速进军,车驰卒奔,向晋军压来。而晋军主帅荀林父却不知怎么办才好,下令撤军渡河.“先济者有赏。”晋中军、下军争舟,先乘舟者恐舟过重,或恐敌人追至,而后来者则攀船舷而欲上,已上船者以刀断攀者之指,舟中之指可掬也,说明晋退军时的狼狈相。

晋、楚娜之战,楚国的阵法有新的发展。“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使播党率游闭四十乘,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盖楚王在中军,与晋中军相对,军队临阵分为二拒,右拒当晋下军,左拒当晋上军。游阔,在战场上巡游,何处需要,即投入补充。杜预认为,这亦是一个阵法。楚输送作战物质亦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楚军之法,行军之其日则辐重置。邲之战,“夏六月,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旋。“……及昏,楚师军于部。……丙辰,楚重至于邲。”杜注:“重,轴重也。”楚辎车一般晚于正军一日到达,宋人程公悦说:“盖楚军有法,辎重若与正军过远,则有邀击之患;过近,则重兵终乱,正军亦溃。后世用兵,先击轴重,取胜者多,盖以非太近,则太远,以是知楚辆重远大兵一日为得宜也。”

 

邲之战,楚军有充分的准备和布置。晋军的失败是必然的。晋军失败惨重,只有上军因予先伏兵在敖山、镐山之间,损失较轻。邲之战,楚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楚军六获全胜之时,有人劝楚庄王收晋尸以为京观,来表彰楚之武功。楚庄王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说:”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歇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犹有晋在,焉得定功?”于是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邲之战是晋楚双方自城旗之战后,第二次大的文锋,这次战争以楚国的全胜而告终。通过娜之战,楚以压倒晋国的优势向中原推进,达到其称霸中原的目的。


上一篇:向戌弭兵

下一篇:端午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