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要

楚国八百年基业,建立了10大都城

时间:2019-04-02   所属栏目:历史概要   点击:139次

楚国,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印象中位于长江流域。 

其实,楚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最早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鬻熊,他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这个人很有头脑,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了周文王,被文王客气的尊称为师。鬻熊带领全族参加了灭商的牧野之战。周朝建立后,给予了鬻熊“子”的封爵,使之成为周的命臣。

鬻熊死后,其后熊丽、熊狂仍处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承袭了爵位。

到了熊绎,周成王将他“封以子男之田”,使之有了一小块封地。

熊绎与鲁、卫、晋、齐等姬姓国或姻亲国一样,成为拱卫周王室的一个诸侯国。

此时,有了“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不过很小,而且也很穷。在现代发现的清华简《楚居》篇中,有一则小故事,说楚国人为了祭祀祖先,不得已到邻国“鄀国”去偷了一头小牛。

在这之后,熊绎带领楚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此时,楚国人第一次建立都城,在今陕西商县的楚山和楚水之间。

简单的说,楚国第一个建都地在——陕西商县。

网络上、百度里,几乎将楚国第一个建都地定格在“丹阳”。这个似乎不太准确。

从这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为不准确性作一个旁证。据史籍记载,在那个时候,周王朝正好搞了一次盟会。楚国君主去参加了。楚国人是祝融之后,世代掌火,所以在盟会期间周王派他守卫燎火,使得楚国君主最后没有能够参加到歃血盟会仪式中去,只是担任类似守卫的职务。这次盟会的周王,被史籍记载成“周成王”。其实,这次盟会是讨伐纣王之前举行的仪式,不应该是周成王,应该是他父亲周武王姬发。史籍将“武”误写成了“成”。

签于这次盟会的地点是周的老家岐阳(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按照传统的说法楚国如果在此时就在“丹阳”建都的话,那是不可能赶到当地参加会盟的,因为无论是湖北的丹阳还是河南的丹阳,距离陕西的岐阳都在遥远的一二千余里之外。另外一个旁证是,参加这次盟会的,还有其它9个部族:彭、羌、卢、巴、蜀、髳、庸、濮、鲜卑,它们都在今陕西及陇东一带,即岐山附近,没有一个部落是远方的。这些部落是戎夏系统诸部族。

所以,结论是:楚国建都的第一个地方,应该是——商县(陕西)

在此之后,也就是周灭商之后,楚因为陕西商县平地狭窄,不利于发展,而且,还有周族的部族在当地,于是,沿丹水东西方向而下,到达了今河南淅川县南的丹水之北,即“丹水之阳”,正式筑城,命名为丹阳城。

这是楚的第二个都城——丹阳(河南)。它不应该是某些人所认为的“第一个”。

此时,应该是楚的熊铎这一代。他受到周成王的赐封,“封以子男之田”,“镇尔南方,无侵中国”。楚国成为了周王朝南疆的藩属,拱卫着周王朝,用以防御苗蛮的侵扰。熊铎是鬻熊的曾孙(第四代)。

为什么说这个丹阳在河南而不是湖北的那一个呢?因为周公在成王期间跟成王闹了点别扭,曾经出走到楚国。周成王所在的都城在洛邑,是今河南洛阳市老城区。那个时候的交通不便,周公不可能远走,因为他很快又回去了洛邑,与成王和好如初。

周成王之后,周楚的关系变得紧张。因为受到周王朝所逼,楚国便与附近一部分南蛮族,南渡汉水,进入睢山。接下来,因为管叔、蔡叔的叛乱,楚国被迫加入受到牵连。周公平叛之后,惩罚了管、蔡,熊铎在叛乱失败后投降了周王朝。此时的熊铎更加感觉到周的势力所逼,因而只得南渡汉水迁入荆山,即南条荆山,在今湖北保康县一带。历史上传说的“楚先王熊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这儿所指的是鬻熊的曾孙(第四代)熊铎的事迹。后面还有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儿所说的“筚路蓝缕”的奋斗者,跟前面的“筚路蓝缕”不同而是指熊铎之后的楚国君主了。

这是楚的第三个都城——保康(湖北南条荆山)

分封

我们知道,周王朝的继承关系是:

周武王姬发(约前1060年—约前1045年)

周成王姬诵(约前1044年—约前1008年)

周康王姬钊(约前1007年—约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约前981年—约前963年)

周穆王姬满(约前962年—约前908年)

经过武、成、康三代周王与楚国相安无事的历史过程之后,周与楚的关系发生了裂变,双方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因而,在周昭王、周穆王期间,两代周王亲自率军多次征伐楚国。楚国奋起反抗,击败周王的军队。周昭王在征伐中被水淹死。周昭王的儿子周穆王所以才继续征讨楚国。

楚国在击败周王朝的征伐军队取得极大胜利之后开始称王。有的资料说楚国称王是从公元前704年开始的,指的是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不过,根据后面出现的研究,考证出楚国称王并没有那么晚,应该更早,能够早到熊渠之前。熊渠(?―公元前877年),史籍记载了他最早灭掉庸国的事迹,而且他已经称王。

所以,在熊渠时期,楚国扩张,土地范围越来越大,进行了又一次迁都,将楚的都城从湖北的南条荆山,迁移到了湖北枝江的丹阳。这个是湖北的丹阳,不是之前那个河南的丹阳。

因而,楚的第四个都城——丹阳(今湖北枝江市)被确立了。

熊渠晚期,主动放弃王位。数年之后,楚国君主已经是楚武王(?-公元前690年),楚国的君主在低调多年之后,又再次高调称王,继续扩张疆土。此时的故都,显得狭小,交通亦不便,因而,沿沮漳河向东南迁徒百余里,楚人到达了长江边上。此处地理便于向东西发展。

这是楚国第五次迁都。楚国所迁的之城叫做——郢都。

关于郢都的实际所在地,史学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与考证。

最后确认:楚第五个都城是——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

楚文王自丹阳将都城迁于此。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没有挪窝。

郢都卫星图

此处亦是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名气很大,古籍记载多,知道楚国的大都知道。

到了春秋末年,东方的吴国兴起,不断争夺楚国东北两个方向盟国和土地。似乎楚国人这个时期的战斗力似乎不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问题 根源出在内乱之上,特别是在楚康王死后,连续发生多次争夺王位和互相残杀,使得凝聚力大散,楚国的盟国也转而依附吴国和晋国。

楚昭王十年十一月(公元前506年),石破天惊,楚国郢都被吴国攻陷!

好在秦国不愿吴国独大,与楚联合将吴国赶出楚境。但是,两年之后,依然强大的吴国再次进攻楚国,最后占领了楚的地界番(今江西鄱阳县)。当时的吴国大有溯长江而取郢都之势。楚昭王大惧,从郢都紧急迁都。

楚国过去是发展需要而迁都,这一次却完全颠覆,是被打败而畏惧敌手而迁都!

楚国此次迁都,建立起第六座都城——鄀郢(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东南)

史籍记载“北徒于鄀”。鄀应该在郢都的北面。

鄀是一座城池,最早的时候是楚国的附庸国鄀子国,在前622年被楚国灭掉。楚昭王在危急时刻将它作为了临时都城。以现代人的地界观念来看,鄀原属宜城县地面,后来被划到湖北钟祥县北丰乐公社,位于鄢水(今蛮河)流入汉水的汇口处。鄀的西边临汉水,东面为大洪山脉蔓延的丘陵,土地肥沃,有险可守。楚昭王选择此地应急,是应该有所考虑的。

后来,鄀被称“鄀郢”。

楚宫示意图

大概到了楚昭王末年,吴国受到新兴的越国牵制,楚越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吴国。

楚国恢复国力和实力,从鄀郢,迁回原来的郢都纪南城。

到了公元前481年,楚王族白公胜作乱,自立为王,囚禁了楚惠王。后来,楚惠王被解救。复位之后,郢都已遭破坏,残破不堪,于是,楚惠王只好以“鄢”为陪都,因而在历史上被称“鄢郢”。鄢是在200多年前鄢子国的地盘,大约在公元前690年鄢国被楚国所灭,鄢于是就属于了楚的城池。

“鄢郢”与“鄀郢”,隔河相望,虽然是两座城池,后世在一个行政县之内。

因而,楚国的第七个都城是——鄢郢(与鄀同属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

不少史籍,将“鄀”、“鄢”合称“鄢鄀”,在认识上将两都合为一都。比如学者钱穆、王伯祥、吴卓信、杨宽等。也有古籍记载说“昭王徒郢于鄀,兼称鄢郢”。

后来,楚国君主恢复国内秩序,回到了原来的都城郢。

公元前278年,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秦国非常强悍,秦将白起破楚拔郢。

楚国的首都再次沦陷。此时是楚国的楚顷襄王二十年,他只好迁都。

楚国都城,从郢迁到——陈都(今河南淮阳)。这是楚国第八座都城

根据战事进展,秦国势力不可阻挡,楚国无奈,只得再次从陈都迁徒。

公元前253年,楚国迁都到第九座都城——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楚国与各国联合,最后一次攻秦,但很快失败,颓势已经不可挽回。

楚王不得己,顺着颖水向东南300里外退却。这是最后一次迁都了。

于是,建立楚国最后一个都城、第十座都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寿春在史籍中,往往被称“郢都”,或者“郢”、“新郢”等等。

楚城

这一年是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十多年之后的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不复存在。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楚国的10个都城,被掩埋在故纸堆之中。


上一篇:没有了